有关学历的话题再次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此事件来源于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加强权益维护。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那么什么是三严禁?
(一)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二)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
(三)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而本次教育部发文,并非第一次严禁学历歧视。在当今社会,学历已成为许多人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重要标准。然而,随着学历鄙视现象的愈演愈烈,社会对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的态度也日益明显。无论是在职场竞争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学历的高低似乎成了人们评价他人的首要标准。
没学历,就业难
除开卡学历以外,“第一学历”也成为了招聘中隐形的筛选标准。
首先,职场上,许多企业在招聘时往往将学历作为筛选的首要条件。即使是一些基础岗位,也常常要求应聘者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这种现象导致了许多优秀的技术工人和职业技能人才被忽视,他们的实际能力和经验往往被学历所掩盖。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也使得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认同感降低。
对于刚毕业的应届生,这是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钉子。
据媒体报道,多名2024届应届毕业生在采访中表示,面对这种不平等对待,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这一情况,但他们均选择了“沉默”。原因各种各样:对方没有明示,不能确定是因为“第一学历”而导致未被录用;只想继续找工作;并非一家企业存在“第一学历”歧视,投诉了也没用。
教育部明确:没有“第一学历”
实际上,“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时强调: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给强调“出身正统”的用人风向来了一记猛锤。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拟提交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提案》,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遭遇的不同程度的歧视问题,建议规范就业歧视的内涵和定性,对在招聘过程中存在针对教育类型、学历层次等进行差别化对待行为的单位机构严肃问责。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也建议,着重对招生歧视、就业歧视作出更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制订更为严格的处罚性条款;把高校招生、招聘就业等纳入新时代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改革中,健全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多元评价标准,消除学生档案、求职简历“第一学历”概念。
学历作为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能因为学历而将很多真正有能力的人拒之门外,学历鄙视现象不仅是对个体的不公,也是对社会整体发展的阻碍。我们应当倡导尊重每一个人的努力与付出,无论他们的学历如何。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引导和规定下,以后对于社会在职人员非全日制学历的认可度一定会越来越高。